主题: 昆明早期城市的布局

  • 昆明志
楼主回复
  • 阅读:1070
  • 回复:1
  • 发表于:2021/12/9 16:39:25
  • 来自:云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昆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600多年前,在云岭高原的滇池之滨,曾经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古代砖城。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一座磅礴大气的昆明新城正在老城的基础上不断崛起,向着现代化的大都市迈进。如今昆明市民的社交、娱乐、购物等物质和精神消费圈,不再局限于以“昆百大”为圆心、半径10余公里的范围。然而,无论怎样变化,昆明中心城区的核心部分仍然保留了老昆明的格局,城还是那座城,中轴线还是那条中轴线。而生息在这座三面依山、一面临水、风光旖旎、传统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后人们,仍不能不感喟老祖宗当年为省会昆明选址眼光的睿智和超前。

明:龟蛇相交 山长水远

昆明有旧城,最早在南诏时期,“南诏王阁罗凤命其子凤迦异开拓东境,筑拓东土城”,后称东都,现土城墙的遗址已不可考。大理国时期(约宋代)名鄯阐城,也是土城,城墙遗址亦无法考证。元代设中庆路,昆明又名中庆城,中庆路治所(首府所在地)在中庆城,也称鸭池(押赤)城,城址在今得胜桥、护国路、东寺街、正义路一带,据传也是土城,城墙遗址也不可考。

明代,昆明是云南省治、云南府治、昆明县治所在地。洪武十五年(1382),元代土城被废弃,开始修筑云南府砖城。据《南诏野史》记载,此城“广十里,三百三十四步,共一千九百六十七丈。”另据《云南府志》记载,“拓基周九里三分(约合4.65公里),(城墙)高二丈九尺二寸(约合9.7米)。”其大致范围是:城墙东起今天的圆通动物园大门,向南经青年路,转南屏街、东风西路一直到潘家湾,再经新建设电影院、师大附中,东转文化巷底、云南大学,然后沿整个圆通山北梁,向东连接到圆通动物园的大门。“街道宽丈余,中间分三道,行走的人左边为仕官,右边为商旅,中间为王公贵人”(《云南文化史》第67页)。“环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关,跨隘街市”(《云南府志》卷三)。

奇怪的是,我国古代的城池一般都只有四座城门,偏偏昆明城却有6座城门,而且这座砖城呈方形略扁,其形状颇似一只俯伏在昆明坝子上的“灵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长久以来,昆明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义子沐英率军平定云南以后,长期驻守云南。一天晚上,沐英在熟睡中进入梦乡。这时,一幅嚇人的景象出现了,只见一条巨蟒头有磨盘大,身躯比水桶还粗,身子长得根本看不到尾巴。它瞪着铜铃大的眼睛,张开血盆大口,对着昆明土城一阵猛吸,刹那间,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哗啦啦”全进了它的肚子。

沐英见状,不由气冲牛斗,指着巨蟒厉声呵斥道:“你这妖蟒,为何如此放肆,我方财物被你吸食殆尽,黎明百姓将何以自存?我饶不了你!”

巨蟒就地一滚,变作一个黑衣女子,“嗬嗬”笑道:“说出来吓死你,我的头靠在云南,尾巴呢,拖在四川,我在云南吃喝,拉撒在四川。这回你明白了吧?为何‘云南穷,四川富’,这就是姑奶奶我的本事!”

沐英目眦俱裂,毛发倒竖,拔剑而起,“好个妖蟒,吃家饭屙野屎,我岂能容你!”说罢向黑衣女子砍去。黑衣女子转瞬间又变作一条巨蟒,张嘴向沐英扑来。正在危急之际,菜海子(翠湖)九龙池的九个龙子骑在一只神龟背上及时赶到,他们齐心合力,与妖蟒展开了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还是神龟施展神力,将妖蟒镇住,压在身下。

沐英从梦中惊醒,不由吓出一身冷汗。他马上吩咐手下把著名的风水大师汪湛海请来,预测吉凶。

汪湛海闭上眼睛,掐指算了一通,方缓缓开口说道:“国公爷,你梦中所见,乃昆明城北长虫山在作怪。这畜生的头正好对着昆明城,‘吃云南,屙四川’,如果不想办法,总有一天要被它吃空。”

沐英好生着急,急忙向汪湛海讨教化解之法。汪湛海微微笑道:“无妨。王爷梦中不是有神龟相助吗?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土城之外另建一座新城,它的形状就是一只灵龟,不仅能防范妖蟒来犯,而且能以刚克柔,刚柔相济,确保昆明风调雨顺,民寿年丰。”

沐英感到大惑不解,不由脱口问道:“此话怎讲?”

汪湛海一语道破玄机:“王爷,蟒蛇即龙,龙为长寿之物,其蛰伏昆明城北,这是大吉大利的‘紫微龙’地脉。蟒属阴柔之体,但又桀骜难驯,如今属阳刚之体同样长寿的灵龟与之交合,阴阳互补,相辅相成,此诚昆明城之福气也。”

沐英大喜,当即委托汪湛海设计建造昆明砖城。

于是,建成后的昆明砖城,就成了一只“龟”的形状:大南门是“龟头”,北门是“龟尾”,大东门、小西门是“龟”的两只“前脚”,大西门、小东门是它的两只“后脚”。令人称绝的是,汪督建的这座“龟城”不仅像龟,而且是只“灵龟”,为什么?因为它是“活”的,整个城池“尾掉(摆)而足动”。具体来看,北门的内城门作北向,而城郭(外城门)却不向北而向东,这便是“龟掉尾”;大小西门、小东门三道城门,内城门不是向东就是向西,而外城门则向南,“取其足之动态”。唯独大东门则内外如一,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东方属木,宜伸不宜曲。

“蛟龙升天云为家,灵龟伏地春更新”。“龟城”落成后,汪湛海站在五华山上环顾四周,深为自己的杰作感到得意,他仰天笑道:“龟蛇有灵,必将泽佑这片沃土,五百年前后,云南胜江南!”他特意泐石一通,把“五百年前后,云南胜江南”这句话刻在上面,还命手下工匠制作了一个“龟蛇相交”的石雕,以此作为“龟城”的城徽。

不过,传说归传说,沐英上任之初,便迫不及待地修建新城,据后世学者推断,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沐英被封为西平侯,可以世代相传,为子子孙孙着想,沐英也想把昆明城建成“小南京”,便于享乐和统治;二、建立砖城,墙高壁厚,壕长沟深,利于防护,一旦发生战事,易守难攻,可等待援兵,里应外合,化险为夷。三、将王府和统治机构建在高大坚固的砖城内,既方便安全又利于管理,可谓三全其美,不亦乐乎。

“龟城”内有街道区划,官府衙门大都集中于今天正义路、威远街一带,以此为中心,建筑亭、台、寺庙,井然有序。居民主要居住在城内的三坊和城外的二十四铺。这样,“在北走蜿蜒的长虫山之麓,老昆明砖城与其气脉相连,形成龟蛇相交之势,使昆明城有一股天造地设、山长水远、万物合一的气势”,数百年来,一直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华名城中也有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沧海桑田 六城蝶变

大南门

大南门为“灵龟”的龟首。在昆明六城门中,地理位置最为优越、曾为昆明地标建筑的大南门(城)首当其冲。

大南门,在今正义路与东风西路交接处,名“丽正门”,城楼名为“向明楼”。明洪武十六年(1383),沐英登楼观景,但见视野开阔,目及四方,遂有感而发,亲题“南楼望远”四字,悬于楼上。这里地处城南,正当交通要冲,俗称“大南城”。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感到“向明楼”实属大忌,但如改成“向清楼”又了无新意。他注意观察大南城,但见城门坐北朝南,楼底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40米,高约20多米,堪称高大壮丽,气势雄伟。登上城楼,“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于是灵机一动,遂将“向明楼”改为“近日楼”,从此名声大振,传遍四方,一直传续了300多年。

自明代筑砖城以来,大南门(城)以热闹繁华著称。商旅货物的出入、行人游客的往来,向来是这里最多。

大南门肩挑四街:万钟街、高山铺、南正街和三市街。

大南门往北就是典雅古朴的三牌坊,跨街竖立在光华和威远两条街的街口。由大南门(城)一直到马市口的南正街后来改名为正义路,是昆明的商业大街,也是最热闹的集市,被许多商铺所簇拥。大南门(城)往南的三市街、宝善街和广聚街(金碧路中段)等地段,集中了许许多多的坐贾行商,颇具繁荣景象。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昆明逐步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的集散地。进口的棉纱、布匹、烟草和各种日用消费品,都先从越南运到昆明,再分别运到省内外各地;本省的农副土特产品,四川、西康一带出产的黄丝、麝香和皮革也多从这里出口。

由于商业较前更为发达,商人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肩挑背负的,车载马驮的,昼夜不绝地往大南门下通过。更有甚者,民间的婚丧嫁娶,都以进出该城门为荣。进出的货物,或由火车站搬进城里,或由城区运往车站,多半也都得通过大南门下,这一带逐渐地成为昆明的市中心。

昆明四时鲜花不败,大南门下也就成了四季的花市。每天清晨,有不少昆明郊区的农妇挑着鲜花,来到近日楼一带叫卖。她们身穿青衫,头顶罗帕,用束束鲜花来装点老昆明人的生活。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的花市比平常更为热闹。许多养花人家将绑扎成福、禄、寿、喜字样的花卉盆景摆出来,免费供人观赏。出售的花卉当然特别多,特别好,品种有茶花、兰花和栀子花等几十种,有一首《竹枝词》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情景:“卖遍茶花杜鹃血,香云穿出碧鸡坊。”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南门所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时人描述当时的状况,称南城虽然“画栋雕梁,固庄严犹在也”,但“重门叠设,皆宽仅丈余,黝然深黑,而又络以月城,廛屋参差,露贩杂陈,市人熙来攘往,出入于其间也,肩背相摩,有如万蜂穿穴,无塞无缝之势。”云南地方当局审时度势,开始对南门一带进行改造。1923年,昆明市政当局动工改造大南门,将丽正门外的月城拆除,在城门两侧各开缺口,沿月城旧址筑城环形马路,环形马路上新建了西式门面的商铺,中间开辟为一小型的环形花园,周边围以低矮的镂花铁栏,称近日公园。

如今,近日楼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可是仍然有许多老昆明对它念念不忘,情有独钟。林泉先生在《重返老昆明》一书中饱含深情地写道;“爱它,就是爱我们自己。我从那雄伟的城楼中发现了祖先、父辈和我自己。当然,对于近日楼,我也有属于自己的惊叹、理解、批判和包容。我一直以为:建筑是时代的意志,近日楼是一个物证,也是我们接近昆明历史的一条精神通道。”

近日公园作为地名则一直保留至今,为新时代的社会和人民服务。

大东门

大东门为“灵龟”的左前足(原址在今青年路与人民中路交汇路口的中央),名“威化门”(清改为“咸和门”),楼名“殷春楼”。

东城,是昆明古城主要的对外交通孔道,是古代“通京大道”的起点。直到20世纪50年代,那条由青石条块铺砌而成,业经人畜践踏上千年后留下的斑痕累累、凸凹不平而又圆润光滑的所谓通京大道遗迹,在大东门外稍远的一些地段,仍然依稀可辨。

作为昆明的主要门户,大东门修筑得更为雄伟壮观,城门和城楼都比南城还要高大宽敞,月城城垣保存较完好,其中并无商铺,还是一派古代城池方阵形的原貌。月城出口处同样建有一座小鼓楼,但却很低矮狭小,出入交通特别拥挤。1928年后,市政当局为改善交通,将小鼓楼拆除。时值龙云上台主滇,蒋介石除授龙云为云南省主席外,并委以滇黔绥靖公署主任要职。为纪念和庆贺此事,当局便于拆卸之小鼓楼原址处新建一三股道的镂花铁栅门,称绥靖门,并将贯穿大东门内外的主干道东正街改名为绥靖路,以示威荣。新中国成立后,以长春观、长春坊、殷春楼(东门城楼)皆含长春之意,而改称长春路。1998年前后,在贯通人民东路、人民西路的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将长春路和武成路之大部分改造、拓宽、拉直,改名为人民中路。

出大东门不远就是交三桥,过了桥便到东庄、栗树头、大树营等郊区村庄。当时,从南北方向流来的两条小河在这里汇合后,成为一条向东流去的暗河,河上筑着一座小桥,故名“交三桥”。

抗日战争以前,交三桥一带“小桥流水人家”,浓郁的田园风光格外迷人,是一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着我国的大片领土,日本飞机频繁地轰炸我国的各大城市,昆明多次遭受空袭。19411218上午9时许,空袭警报发出“呜——呜——”的惨叫声,10架日寇轰炸机突然飞抵昆明。居住在东、南两门的市民放下饭碗便急忙向东庄跑去躲警报。在“轰——轰——”的爆炸声中,交三桥旁的菜地里横七竖八地躺着被炸死的老百姓的尸体。据目击者称:“现场血肉横飞,断肢残体挂满电线杆,其中还有穿着高跟鞋的女人大腿。惊恐万状从现场逃回来的市民身上粘满碎骨人肉”(见《热血昆明》第89页)。当天共炸死平民145人,重伤199人,轻伤43人。还有一架欧亚航空公司的客机也被日寇击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尽管那段惨痛的历史已经被多数人遗忘,但交三桥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为昆明人所耳熟能详。

小东门

小东门为灵龟的左后足(原址在今青年路北段圆通街口),初名“永清门”,清改为“敷泽门”,城楼名“璧光楼”。

小东门是重要的城乡物资交流和集散地,特别是城外的米厂心,更是粮食交易的中心。来自滇东、滇西、滇西北的马帮、商队,驮运着大米、杂粮、盐巴、茶叶、木材以及各种山货、土特产品,三五成群,络绎不绝,纷纷在此装卸货物,成交买卖,住宿歇息。那狭窄而曲折的街道上,饭肆、茶馆、马店、堆栈、小食摊比比皆是。古老的街肆、多彩多姿的人流、物流相互交织在一起,绘就出一幅半乡半城、古色古香的街市画面。

小东门外,还是昆明花灯的发祥地。

花灯艺术,在过去为“上层社会”人士所鄙视,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在郊区立足。过去,只有龙头街、马村、福海村、官渡……等有“灯棚”(花灯演唱的民间业余组织)。清朝末年,才算稍为推进了一步,白塔路东岳庙门口及小东门外,开始有了“灯棚”。

20世纪30年代开始,小东门外的花灯演唱活动突然出现一个兴旺时期,接着便一发不可收拾,影响所及,不仅形成了“新灯”,而且进一步打入城里,扎根于春城广大群众之中,成为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接着更进一步把影响扩大到全省。此时,花灯已在小东门外完成了它戏曲化的使命。那时每逢年节,艺人们首先是在薛家巷、珍珠塘、灵光寺、青帝宫、小菜园、大厂、小厂等处为本乡观众演出,然后便应四乡八寨乃至各州各县的邀请前去巡回演出,常常是四方奔走,应接不暇。

小东门外的花灯,影响的圈子一天天在扩大,终于成为各个州县瞩目的中心。呈贡、晋宁、安宁、富民、宜良、嵩明、玉溪等地的花灯爱好者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前来小东门拜师学艺;所传之剧目及艺徒,不可胜计。四乡及州州县县的花灯艺人,在技艺上要取得认可,都必须到小东门登台演试,得到这里的大师们及观众通过认可。过得了这一关,才出得了头。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国共合作联合抗日,在正面及敌后战场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在对敌人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利用文艺这个有利武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起来投入全民抗战,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主张。当时,云南文艺界积极响应,而且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王旦东利用这个有利时机,组织了“云南农民救亡灯剧团”,主要成员和基本骨干全部来自小东门的各个民间艺人团体。他们把团部设在昆明市区的文庙(今昆明市文化馆)内,至此,花灯艺术堂而皇之地由农村、城郊进入城区,登上了大雅之堂。

剧团采用新灯这种形式,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大批以宣传抗日为主要内容的剧目,如《茶山杀敌》《张小二从军》《新别窑》《新四郎探母》《一个怪人》《汉奸报》及《抗日十二花》(小曲)等。由于节目内容紧扣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抗日的心弦,形式上又为群众所易接受,因此一炮打响,整个春城为之轰动。上至大学教授、社会贤达、知名人士,下至城乡群众,踊跃争看,连演不衰。除昆明城乡外,还远至滇南宜良、玉溪、个旧、开远、建水……滇西大理等地巡回演出达两年之久。

一个地方剧种发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洪流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因此,花灯得到了云南地下党组织及各阶层爱国人士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爱国新闻工作者在媒体上大力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了花灯的影响,成为云南省的著名地方剧种,被誉为盘龙江水滋润的“山茶花”,盛开在云岭高原。

大西门

大西门为“灵龟”的右后足(原址在今文林街与龙翔街交接处),初名“广威门”,清改为“宝成门”,楼名“拓边楼”。

据老昆明回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西门虽然城楼高大,但极为破旧,屋顶有的已经倾斜,有几处即将倒塌,再加之墙头丛生的荒草,随风飘摇,给人以一种荒凉的感觉。

但大西门一带也并非等闲之地,云南贡院与之临近。明、清两代,云南各地学子在开考之年纷纷云集于此,以图一登“龙门”,平步青云,大西门前的“文林街”因此得名。云南学界的“泰斗”级人物陈荣昌、袁嘉谷、王九龄、周钟岳等均曾在此安家,一时名满三迤,传为佳话。

就是这样一条文人如林的文林街,文脉的薪火一直在传承。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南开辗转来到昆明,合并组成西南联大,抒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功勋永垂,百世流芳。

这里集中了云南最著名的几座学府——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文人如林”的气象延续至今。

小西门

小西门为“灵龟”的右前足(原址在今东风西路与人民西路交接处),初名“洪润门”,清改为“威远门”,楼名“康阜楼”。

小西门是通往滇西和滇中的重要水陆交通孔道,人员往来十分拥挤繁忙,城楼外同样筑有月城和小鼓楼。据说,小西门原来曾是一座水城,滇池水可抵城墙边,出城即通舟楫,但到20世纪30年代初,滇池水已退至新篆塘,已很难看出水城的痕迹。而据一些野史的记述,清初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寓居菜海子(今翠湖)别宫,可从当地乘舟出游滇池。如此说,小西门曾是水城即有可能。又从实地考察,翠湖西端的洗马河、蒲草田均曾是历史上的河道沟渠,且后来新篆塘的滇池水距小西门也不过一华里之遥,滇池水曾通达小西门,也是可能的。20世纪30年代初,地方当局为改善城乡交通,花大力气对小西门作了重点改造,拆卸了小鼓楼和两侧城墙,扩宽了道路,对城楼也作了粉刷修缮,从而疏导了交通,扩大了人流、物流。附近的米市、菜市、薪炭市,汇集了郊区和邻近州县的众多农民前来交易,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小西门是老昆明六座城门中唯一原汁原味得以保留地名使用至今的,这个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人们探讨、深思,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北门

北门为“灵龟”的龟尾(原址在今北门街北端坡头),初名“保顺门”,清改为“拱辰门”,楼名“望京楼”。望京楼又叫眺京楼,意为心向京城安守疆土,这是沐英向皇上剖明心迹,以示孝忠。

北门城楼比较清新整洁,显得精巧玲珑、古朴典雅,衬托着那脚下古老的青石条块路面,人们走到这里,仿佛进入了又一个宁静而又遥远的古老世界。

位于翠湖东北、圆通山西麓的北门街,民国时期因有“唐家花园”“北门书屋”等人文景观,是老昆明著名街巷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北门城楼还未拆除,城楼上有明末清初书法家阚祯兆先生所书“望京楼”匾额,“望京楼”三个大字飘逸洒脱而有气势,为阚书的代表作。

北门街由南至北约长一公里,路为大小不均的石板条铺成,沿街多为土木、砖混结构的老房,其中也有几幢中西式结合的豪宅。就是这条普通的小街,20世纪曾居住过许多在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著名人物,诸如“云南王”——会泽人唐继尧,他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北门街原71号建造的戏楼(唐家花园)是当时昆明规模最大、环境最为幽雅的私家花园。“唐家花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唐于1922年从香港回昆第二次执政时,在唐园成立了“东陆图书馆”,聘先贤袁嘉谷先生任馆长,每逢星期六、日两天,市民可自由出入唐园观赏园林,查阅图书资料。当时日本领事赠唐的50株樱花植于园内特别引人注目。园内建有中西式两层红砖楼及戏楼,戏楼上下有20个包厢。唐的书房、卧室虽然不准进入,但可隔着玻璃窗向内看,其他的房间可随便走动,任意参观游览。

1929711下午230分,由于云南地方当局管理不善,堆放在北门街江南会馆中的火药突然爆炸,造成了北至城墙、南达水晶宫、大小梅园巷,东抵海子边(翠湖东路)、西至螺峰街方圆数里内的广大震灾区,平政街、皇城角,靠近小东城角的节孝后巷、南海子边(翠湖南路)、一丘田、升平坡、桃源街等处也受到波及,造成死伤3000多人、毁屋303院近4000间的严重后果。这是对昆明北部古城的一次空前破坏,罪责全在云南地方当局。

云南著名学者袁嘉谷先生曾亲撰《北门街火药大爆炸案碑记》立于街口,碑高1.6米,宽1米,字大如核桃,惜今已不存。

顺街往南过了北仓坡,现仅存的一排两层老屋,(民国时为昆明商会会长李琢庵先生建造)便是著名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先生居室,楼下为“北门书屋”,书屋对面为“北门出版社”。

1941年李公朴先生从重庆来昆,给昆明带来了许多解放区的见闻和新思想,不久结识了楚图南、郑一斋、周新民、孙起孟、冯素陶、张天放、艾志诚、杨春洲等人,在他们的支持帮助下开办了“北门书屋”和“北门出版社”,在此出版和销售了很多进步书籍。公朴先生的居室成了民盟在昆的一个重要聚集地,常往来于此的有曾昭抡、张奚若、潘大逵、潘光旦、闻一多、吴晗、张光年、赵沨等先生。与公朴先生同住楼上的还有联大著名教授雷海宗等先生,这幢老屋若称之为群星楼也是不为过的。

至北门街口右转有条通往青云街叫歪坡的小巷(今翠明园处),是李公朴先生与夫人张曼筠女士于1946711日晚从南屏电影院看电影回家时,乘公共汽车到青云街下车,上歪坡至拐弯处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的殉难地。公朴先生为抗日战争及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而牺牲,给昆明增添了历史殊荣。

昆明六城历经明、清两代,就像一个久经风霜的老人,纵观时代变迁,阅遍历史风云。19111030“重九之夜”昆明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一场血战在六城之间展开。

起义于夜8时许发动,讲武堂学员打开昆明城的北门和小西门,迎接起义部队入城;大东门至小西门以北地区归第73标占领,主攻目标是军械局和五华山;大东门至小西门以南地区归第74标占领,重点攻击南城外巡防营、南门城楼及督署、藩署、盐署等各衙门。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占领全城,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长达252年的专制统治,于111成立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云南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小南门

1919年,云南各族人民为了纪念护国讨袁的殊勋,把昆明南城墙靠东一段拆除,建立了一座古朴庄重、肃穆凝然的城门,命名为“护国门”,因此门在大南门外,又称“小南门”。

护国门原址在今护国路中口与南屏街、庆云街交汇处。该门为四柱开三铸铁大扇花棂门,宽18米,高5米,表面涂上朱漆,门柱以花岗石作原料,上半部分雕以半圆形窗花图案,十分坚固美观。整座大门,上部设计成栅栏式,下部装饰着铁铸图案,别具一格,匠心独运,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

三孔拱形镂花大铁门东西两侧,建立两座对称的重檐门楼,颇具气势。

护国门正中上端由云南著名书法家陈荣昌先生书题“护国门”三个正楷大字,笔力遒劲,气魄雄浑。

1922年,设立昆明市政公所,隶属云南省政府,云南府城从此改称昆明城。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一段城墙。利用拆除土石填塞护城河,用城墙的砖块在南边人行道镶砌箱形沟,取名南屏街。1951年,拆除护国门至昆明动物园长约1700米的城墙,利用城砖修建下水道。弃土填原护城河(臭水河),修建成青年路。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昆明六城”及城墙全部拆除,昆明古城在某种意义上已不复存在。

“龟城”与昆明人相依相伴600余年,其完全消失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因此,老昆明留下的许多历史印记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例如,新昆明的许多街道仍然沿用旧名称,如“拓东路”“近日公园”“小西门”“北门街”“青云街”“文林街”“文明街”“圆通街”“学士坡”“贡院坡”“一丘田”“蒲草田”“五里多”“中和巷”……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昆明城中沿用的老地名不会少于50%,而“大东门”“小东门”“三牌坊”“四牌坊”“五华坊”等一些消失的老地名也时时被一些“老昆明”挂在嘴边。

街巷地名属于历史的文脉。而“文脉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和潜在竞争力的核心。延续历史文脉,鉴往知来,使得昆明的城市文化品位卓然出众,并能在建设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中不断迈开新步。”

可喜的是,多年来,昆明地方党委政府注重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力所能及地进行“亡羊补牢”工作,投入大量资金重建、修复近日楼、金马碧鸡坊、忠爱坊,在大力保护文明街、南强街两条历史街区的同时进行科学规划,修旧如旧,这些善举深得人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近年来,各类传媒、出版物、影视作品反复“热炒”老昆明,这些穿越时空隧道的鲜活记忆已成为当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显然不能简单地用“怀旧”“复古”予以否定。

诚然,昆明人对“老昆明”的怀念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在城市建设中巧妙地借用老昆明“龟城”的历史文化元素,在新的时代写下大手笔,焕发出奇光异彩。

位于小西门的龟背立交桥,像一只巨大的灵龟,蹲伏在春城大地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在龟背(桥)上穿梭不停,熙熙攘攘的人流在龟腹下川流不息,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

龟背立交桥于200871建成使用之后,给百姓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已经日益凸显。春城人民期盼春城大地出现更多“灵龟”这样的新景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后世。


  
  • 昆明总坛主
  • 发表于:2021/12/13 11:54:48
  • 来自:云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感觉好小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