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云南学者致王献唐书札五通考注

云南学者致王献唐书札五通考注

关键词:昆明,云南文化,昆明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昆明城市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0871.red
  • 感谢 kunmi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王献唐(1896~1960)字献堂,号凤笙,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文献学家,山东日照人。献唐先生早年以研究文学、哲学为趣,翻译德国文艺、哲学、小说等。1929年起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山东通志局筹备主任、齐鲁大学讲师,创建山东省图书馆协会及《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蜚声海内,学者往来书函络绎。此后,先生还参与山东古迹研究会的组织领导工作,积极促成城子崖、两城镇、安上村的田野考古发掘及山东西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考古调查,自始至终参与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七七事变后,为免遭侵华日军的劫掠,先生亲自将山东省图书馆的珍贵文物古籍辗转运往四川乐山,完整地保存了一大批齐鲁文献。当时任中央国史馆副总纂修、国史馆筹备委员会顾问。1948年返鲁,复任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国史馆纂修。1949年后,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

    先生精研图书馆学,长于音韵、金石、版本、目录之学,诗、书、画、印,造诣亦深。主要著作有《长安获古编校补》、《古代货币甄微》、《五镫精舍印话》、《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等。编著有《双行精舍石文》、《两汉印帚》、《齐鲁陶文》、《百汉印斋丛编》、《寒金冷石文字》等。经后人辑录的有《双行精舍书跋集存》、《顾黄书寮杂录》等。

    先生博学精深,淡泊名利,为人豁达,交游广泛。从《王献唐师友书札》(安可荇,王书林手稿整理,杜泽逊编校整理,青岛出版社,2009年1月。)一书收录的大量函件可见一斑。本文从《王献唐师友书札》中选录云南学者周钟岳、秦光玉、方树梅、张希鲁等人致献唐先生书札五通,加以考注。其中周钟岳、秦光玉合致公函一封,为云南纂修通志、编辑丛书搜访资料而劳烦先生臂助;方树梅致书两封,为搜求滇南乡贤遗文而烦请先生代觅;张希鲁致书两封,向先生问学并讨论金石。从五封信札中可以管窥民国时期云南学者与献唐先生的云天高谊、学术交往。

    1.周钟岳[1],秦光玉[2](第55封,第311页,第312页信封)

    敬启者:兹因敝省纂修通志,特派干事兼分纂员方树梅[3]一员到各省搜访资料,并顺便为图书馆征求乡先贤遗著,以备刊入《云南丛书》[4],籍广流播。素仰贵馆储藏宏富,海内著称,倘该员到达时,敬祈查照,予以指示补助,俾得悉心考察,不致宝山空回[5],曷[6]胜纫[7]盼之至。此致。

    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

    云南通志馆馆长:周钟岳

    云南省立昆华图书馆馆长:秦光玉敬启。

    注:[1]周钟岳(1876~1955),字生甫,号惺庵、惺甫,云南剑川人,白族,近现代云南文化名人。周氏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与创办《新译界》等进步刊物;1907年回国后致力于革命,倡导并成立云南图书馆(今云南省图书馆前身);云南重九起义后,历任云南省政府要职。1931年,云南通志馆成立,周氏任馆长。
[2]秦光玉(1869~1948),字璞安,号瑞堂,别号罗藏山人,云南呈贡人。辛亥后,任学政司图书科长兼图书博物馆馆长。1921年任云南教育厅厅长,认为“居官有碍治学”,一年后辞去,立志“乐育英才”。后历任优级师范、法政专门学校、国学专修馆教师,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兼教务长、省立第一师范校长、云南国语讲习所所长,参与创办成德中学、求实中学、五华中学、五华文理学院。被誉为“滇中之师表,南国之灵光”。又任辑刻《云南丛书》处编纂、总经理,《新云南通志》审订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编纂《续云南备征志》、《滇文丛录》。著有《滇南名宦传》、《明季滇南遗民录》、《云南历代名人事略》、《滇谏官录》、《名将事略》、《滇谚》、《教育学》、《罗山楼文集》、《诗集》、《公牍》、《杂俎》、《日记》、《经学》等。

     [3]方树梅(1881~1968),文献学家、藏书家。字臞仙,号师斋,一号雪禅,一号盘龙山人,云南晋宁人,近现代云南文化名人。方氏辑佚云南地方文献甚多,并加以系统整理,装订成帙。编辑有《明清滇人著述书目》、《近代滇人著述书目提要》、《滇南碑传集》、《续滇南碑传集》、《滇南书画录》、《晋宁县志》、《历代游滇诗抄》、《滇南茶花小志》、《乡贤事略》、《钱南园年谱》、《滇文丛录》等,编入《龙盘山人丛书》。另将生平所写文章编成《学山楼文集》十卷。数十年间编著共有36种,大部分未付印。

    [4]《云南丛书》,民国年间编纂的一部云南大型丛书。1914年,辑刻《云南丛书》处成立,唐继尧政府拨款万元开展工作,聘赵藩为总纂兼总经理,延揽云南贤人学者参与编纂。从1914年至1947年,已刊印初编与二编。2009年,由云南省文史研究馆整理,中华书局出版的全五十册《云南丛书》面世,该丛书收录汉代至民国初年的云南文献,重点是明清两朝(其中明代文献四十四部,清代文献一百五十一部,民国初年文献十五部),学术水平和史料价值高。《云南丛书》的编辑沿用《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法分类,所收录的著述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哲学、文学、艺术、外交、地理、数学、医药学、民族、宗教、军事等多种学科,实为云南地方文献之百科全书。

    [5]宝山空回,宝山:佛家指佛法,泛指积聚珍宝的山、蕴藏宝物的山,进入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得(多指求知)。

    [6]曷,怎么。

    [7]纫,深深感激。例如,感纫、纫佩、至纫高谊。

    考:1934年秋,秦光玉、周钟岳二先生请云南省政府及教育厅补助旅费一千二百元,派方树梅为各省搜访文献员。同年12月14日,方氏从昆明出发,游历桂、粤、沪、苏、京、晋、豫、陕、鄂、皖、赣、津、宁、鲁等地搜访有关滇南文献,历时半年有余,于次年7月11日返昆。1935年4月14日,树梅得见王献唐先生。(参见方树梅:《北游搜访滇南文献日记》(简称《北游日记》),《笔记二种》,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观此书信内容,结合方氏访书史实,可初步断定此信札当写于1934年下半年至1935年4月之间。

    2.方树梅(第56封,第313-315页)

    献唐先生道鉴:

    梅北游搜访滇南[1]文献,拜谒大明湖[2]畔,承蒙指导并赠书赐诗,铭感奚似[3]。游泰山谒孔林[4]孟庙[5],后历豫、秦、鄂、赣、皖、吴、越诸省,于其岁七月返滇。屏挡[6]出游后七八月之积务稍清而病魔来缠,不惟无只字候问并尊处,与通志馆周惺庵先生之函交梅修复,亦未得复,抱歉万分,千祈原恕。严秋槎[7]先生之《药栏诗话》,丛书处已得而刊之,惟《秋声谱》一种仍未觅得,祈为费神代觅是感。拙编二种并秋槎先生晚年所著之《岩泉山人四选》一册敬赠,高谊[8]。敝邑张溟洲[9]先生官济南太守[10]七载,卓著循声,著有《东山吟草》,久觅未得,祈为代访,是叩。

    专此奉函  并候

    著安

    弟:方树梅拜

    一月三十日

    注:[1]滇南,云南别称。云南简称滇,位于中国南部,故又名滇南。凡是有关记述描写古代云南的文献中,以“滇南”之称冠名者不乏其例。如:明代兰茂《滇南本草》,清代袁文典、袁文揆兄弟辑录《滇南诗略》,袁文揆辑录《滇南文略》,前述方树梅先生《滇南碑传集》、《续滇南碑传集》、《滇南书画录》、《滇南茶花小志》等等。

    [2]大明湖,济南名湖,系天然湖泊,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偏东北处、旧城区北部,现今湖面58公顷,公园面积103.4公顷,湖面约占百分之五十三,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处4米,素有“泉城明珠”的美誉。大明湖四季美景纷呈,鸢、鱼、荷、柳,亭、台、楼、阁,融为一体,犹如彩画。

    [3]奚似,何似。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冯永年〈看山楼词〉》:“戊子二月,余自蜀入都,始识半塘,即以《看山楼词》见贻,并云:‘斯人甚好名,若有人为之著录,不知其欣慰奚似。’”又《蕙风词话续编》卷二有《严廷中〈扬州好〉》文评价严秋槎《扬州好》事,故笔者怀疑方树梅先生在搜求研究严秋槎及其著作时,曾参阅过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其遣词造句或受况周颐影响。(见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词话丛编》第七十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560、4564页。)

   [4]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与孔府、孔庙,合称为“三孔”。孔林坐落于山东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1994年12月,“三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孟庙,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位于在山东省邹城市城南。孟庙呈长方形,院落五进,殿宇64间,占地60余亩。庙内共有碑碣石刻350余块,古树苍郁,葱笼茂密,堪称奇观。

    [6]屏挡,料理。

    [7]严秋槎,严廷中(1795~1864),字石卿,号秋槎,又号岩泉山人,云南宜良人。清嘉庆间,历官山东莱阳、福山、文登等知县。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心系民瘼,政声卓著。娴吟咏、工词曲,著有《红蕉吟馆诗集  诗余》、《岩泉山人四选诗》、《红豆厢剩曲》、《弦索渔鼓词》、《怀人小草》、《麝尘词》、《两间草堂古文》、《药栏诗话》、《秋声谱传奇》(即《秋声谱》)等,云南省图书馆有藏。另《岩泉山人诗稿》收录在《云南丛书》,《药栏诗话》收编在《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张国庆选编:《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13~146页。)

    [8]高谊,深情厚谊。多用于敬称别人的情谊。

    [9]张溟洲,张鹏昇(1761~1819),云南晋宁人。清乾隆进士,曾任济南知府、刑部郎中等职。在任期间,张氏剔除积弊、明理冤狱、奋力赈灾,卓有声名。喜吟咏,著有《东山吟草》等。

    [10]太守,明清知府别称。

    考:1935年4月12日,树梅偕张希鲁拜访王献唐先生,不遇。二人遂游大明湖(如信所言),树梅并作《大明湖》一诗,如下:

    西湖如美人,明湖似名士。

    杜老褒其实,苏髯扬其美。

    此是贤人乡,渊源良有以。

    湖汇七二泉,四时深而泚。

    柳阴绿半城,荷花香十里。

    历亭海右古,宛在水晶里。

    千佛列如屏,伯驹画难比。

    鸥鹭狎烟波,物我两忘矣。

    古来名士多,兹焉首屈指。

    湖畔宏文馆,系缆稽诸史。

    金碧文献征,携归耀桑梓。

    4月14日,二人又访王献唐先生,《北游日记》载:

    二时,买小舟重游明湖,历下亭,到图书馆访王献唐馆长。献唐出馆藏周乐清抄严秋槎《红蕉吟馆未刊本》十二卷见示,余摘要记录,返滇与刻本一校,如不复,当请代抄,可选刊为专集。又刻本《秋声谱传奇》为向所未见,托代抄,其费以滇丛书相抵补。献唐赐《秋槎启示》一册,中多可入《滇文丛录》,商办讫,即辞行。

    此外,王献唐先生还为树梅《龙池校书图》题诗,赞赏树梅访书之举。

    文献搜罗苦未能,滇南一老骨崚嶒。

    乡邦万卷丹黄编,风雨龙池一穗灯。

    在鲁期间,二人访书又访古,游景兼游心。先后游览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泰山、孔林、颜庙、孟庙等,兹将与此信有关的树梅诗作抄录如下:

    登泰山绝顶

    登山泰山小,望海酒杯宽。

    海色迎山白,山光接海寒。

    游心凝日下,诗思倚云端

    放眼玉泉顶,神州此大观。

    孔林

    树是门徒种,森森发古香。

    孙枝皆勃郁,异种有荣光。

    钟毓泰山远,渊源洙水长。

    滇生来万里,仰止永难忘。

    孟庙

    邹城东郭见红墙,下马恭趋大道坊。

    择地三迁留古迹,段机万变保名堂。

    黉宫亚圣崇师右,肖像童年跪母旁。

    家教尚严千载重,特来膜拜荐心香。

    从树梅北游访书史实及信件内容来看,此札当为树梅返滇之后(1935年7月以后)回谢之作。信中提及将“拙编二种”赠与王献唐先生,从王著《双行精舍书跋辑存》记录可知,树梅所编二种当为《钱南园先生年谱》、《滇南书画录》(二书皆刻成于1933年,见方树梅:《臞仙年录》,《笔记二种》,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27页。)且王先生明确记载阅读方书二种的时间,一为1937年9月30日、一为1937年12月5日。(见王献唐:《双行精舍书跋辑存》,《王献唐遗书》,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90页、第206页。)又此札落款日期为“一月三十日”,虽未言明年份,按常理推断,回谢不应拖延过久,再结合上述考证,笔者初步认为此札当作于1936年1月30日。

    3.方树梅(第316-318页)

献唐先生道席:

    拜诵手示,承蒙钞惠严秋槎《秋声谱》,云天高谊,图报仍穷。贵馆金石图籍各目转交图书馆长秦璞安先生交馆员核办,阅已有多数,其尚未弆藏[1],斟酌办理云云。云南丛书处只负编纂之责,刊印出售乃图书馆之责。梅与袁树五[2]诸先生仅有编纂任务,对于印售务,虽另是一事,亦甚其兴。各省广为交换,至如为经费所限,未能如愿,同人实乃抱歉。与贵馆如仍交换,由图书馆直接商办,再有恳藏。曩在济南,先生绍介一古玩铺(招牌记不清)请程择[3],托遇有李因培[4]、刘大绅[5]之屏联[6],如价值不十分昂,烦代购一二,示以所值,决不食言。敝邑张溟洲先生,梅藏其书不少,惟其诗文除祠祀录所收外,屡求而未得,千万广为托人代访,虽吉光片羽[7],亦望之如渴也。

    专此并叩

    著安

    愚弟:方树梅拜

    儿童节早

    注:[1]弆藏,弆,音举,收藏;保藏。

    [2]袁树五,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近现代云南文化名人。1903年,考取经济特科第一名,受编修,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1915年,应唐继尧之聘为顾问,并修《云南丛书》。1919年任云南图书馆副馆长。1921年任云南省立图书馆馆长。1924年到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担任国文教授。20世纪30年代,应云南通志馆之邀,编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记》,被评为“云南历史上最系统、全面、完整的编年史大作。”袁嘉谷先生的学术涉及史志学、经学、诗词、书学等方面;而以史志学方面的成就为最大,尤以云南地方文献搜求与整理最为突出,先后参与编写《清史稿》和《新纂云南通志》,编写《云南大事记》,编著《滇绎》以及《卧雪堂文集》,主纂民国《石屏县志》,编《滇文丛录》并参与多种县志编纂,在史志学术领域成就卓著,为云南地方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程择,简择;挑选。

    [4]李因培,(1717~1767),字其材,号鹤峰,云南晋宁人。先后出任山东学政、刑部侍郎、顺天府尹、江苏学政,浙江学政、湖南巡抚、福建巡抚等职。署江苏学正时,成绩昭著,乾隆帝曾赐诗称赞,与文学家袁枚友善。李因培博学多才,尤精文史,为官清廉,颇得民心。

    [5]刘大绅,(1747~1828),字寄庵,云南晋宁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四十八年(1783),选山东新城(今桓台)知县,后知曹县、文登、福山等地。刘氏宦游东省十余年,公正清廉,惠政多行,深得民心。

    [6]屏联,书写在屏风上的对联。

    [7]吉光片羽,神兽吉光身上的一片毛。比喻残存的艺术珍品。

    考:树梅请王献唐先生代钞严秋槎《秋声谱》一事见前考。《王献唐师友书札(上)》收录此信邮戳标明:“连陛栈,1937,信第二号,方先生。”(安可荇,王书林手稿整理,杜泽逊编校整理:王献唐师友书札(上),青岛出版社,2009年1月,第319页、第320页。)结合信件落款日期“儿童节早”,可初步判断此信当作于1937年6月1日。又此信讲到请王先生代购李因培、刘大绅屏联一事,在王献唐先生致张希鲁函中提及“前贵师方树梅先生,求刘大绅先生遗墨,顷见其行书小册,未识树老尚欲收之否?希代询之。”且落款日期注明为1937年9月7日。(张希鲁:《西楼文选》,第319页。)综上可知,此信无疑作于1937年6月1日。

    4.张希鲁[1](第1501-1502页)

献唐馆长台鉴:
    昨日奉到承赐尊著《临淄封泥文字叙》[2]及《季刊》昌盛[3],感谢。敝处金石墨本于奉示后。十月十九日,检全分提前寄上,兹又呈拙等文编正续计三册,乞教正,是幸。命告方臞仙先生刘大绅遗墨事,当转函昆明或先生直询为妙。方先生住址在昆明城内三转湾四维巷一号。前奉上蜀郡墨拓两蜀郡中之一篆,弟疑为“券”字,未审是否,希鉴定此拓与永元八年[4]造一洗,均敝邑最近两地出土之物,望不惜是正为荷,愧不一肃此。

    敬颂

    撰祺

    小弟:张希鲁上

    民国□□年十月二十八日

    另邮呈上金石拓本一卷,书一包,望查收,又启。

    注:[1]张希鲁,(1900~1979)名连懋,号西楼,云南昭通市人。云南著名的文物收藏家、考古学家。张希鲁就读东陆大学,师从袁嘉谷先生。后与云南通志馆方树梅同行,经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河南、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沿途搜集文献文物,与当地学者交流切磋,历时一年半。1985年12月,由先生的挚友浦汉英教授编选的《西楼文选》由昭通行署文化局印行。这是先生存世的唯一一部文集。张希鲁先生品行高洁,淡泊名利,视金钱财富如草芥,生前曾向北京历史博物馆和云南省历史博物馆捐献了聂耳印章和晋南夷长史印鉴等文物。1979年,先生病逝,其女张有初、张成初谨遵遗训,将其生前几十年来费尽心血收集的137件古代金石文物、225幅名人字画、163册名贵碑帖以及许多文物拓片,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有赵藩题跋的孟孝琚碑初拓片,有汉代建初、阳嘉等年号的双鱼铜洗和大小不等的双耳铜釜、汉代铜灯等,汉建初画像石刻,汉蜀郡铁钁、晋代的风神石,还有一些从战国开始到清代为止的钱币。

    [2]《临淄封泥文字叙》,一卷,王献唐著,1936年山东省立图书馆海岳楼排印本。封泥,指钤有机关印信的胶泥。临淄是周代齐国国都,秦汉时又称齐郡,青州治所与齐王都所在,往来简牍繁多。从1934年春始,王先生选得山东图书馆藏454品封泥,分别部居,编制目录,并将原字拓片。各字经制版以红泥钤印,装帧考究。又亲撰序言,考订出土地域、封泥制作义用及学术价值。(见丁原基:《王献唐先生著述考》,《国家图书馆馆刊》,2007年第一期。)

    [3]《季刊》,当为《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1931年3月创刊,1936年12月13日第一集第二期出版。此处所言当为第一集第二期刊。
[4]永元八年,永元,东汉和帝刘肇年号,永元八年即公元96年。

    考:是信提及王献唐先生邮寄《临淄封泥文字叙》及《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与希鲁。查证可知,《临淄封泥文字叙》成于1936年6月,《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第一集第二期出版于1936年12月13日。(见李勇慧:《王献唐先生年谱》,《山东图书馆季刊》,1994年第二期。)从王献唐先生致希鲁函(1937年9月7日)“兹寄上季刊第二期及拙著《临淄封泥叙目》各一册,希鉴教。前贵师方树梅先生,求刘大绅先生遗墨,顷见其行书小册,未识树老尚欲收之否?希代询之。”(张希鲁:《西楼文选》,昭通地区行署文化局,1985年,第319页。)的内容可知,是信当为王献唐先生致希鲁函(1937年9月7日)的复函。故由此可初步推断,是信当作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10月28日。

    5.张希鲁(第1503页)

    蒙启示奖:借过,甚实深愧赧,韩君云先生以未见弟藏南夷长史印[1]为憾,今另盖呈此印外,又有汉叟邑长一印[2]与冯氏《金石索》[3]所录正同,又有唐元卿竟[4],其字迹亦同金索,惜不易拓。敝省当局素不重视朴学[5],故弟年来自学,颇感寂寞,先生博识,望随时教诲为幸。

    敬颂

    著安

    小弟:张希鲁拜上

    十月七日

    注:[1]南夷长史印,铜质,正方形,桥纽,长宽高均2.2厘米,印面篆书“南夷长史”四字。昭通梁堆古墓出土,原张希鲁收藏,今藏云南省博物馆。《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太康三年(282)罢宁州,置南夷。”南夷长史乃南夷府之幕僚长。

    [2]汉叟邑长印,铜质,广六分,驼钮,印面阴文篆书“汉叟邑长”四字。昭通梁堆古墓出土。汉称“蜀”为“叟”,叟乃汉晋时期散居在陇、康、川、滇一带的氐羌部族。叟邑即以叟人聚落作为地名,云南滇池、曲靖地区居者较多,昭通邻近曲靖,叟人或居于此。此印为汉王朝对叟人首领的赐印封号。

    [3]冯氏《金石索》,清代嘉道时人冯云鹏、云鹓兄弟二人同辑《金石索》,一部综合性古器物图谱。此书计十二卷,金索(六卷)收录商周到汉和宋元时的钟鼎、兵器、权量杂器,以及历代钱币、玺印和铜镜等。石索(六卷)收历代石刻,以及带字的砖和瓦当。每种器物大多有器形图和铭文拓本,后面有冯氏的释文或考订。书中所用材料,一部分为作者的藏品,一部分则采自黄易、叶志洗、桂馥诸家。还有的采自宋代和清代的各家钟鼎款识或专著。不仅可以作今日收藏金石器的指南,更重要的是它还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收藏,收藏就是对藏品进行鉴别,进行考证,进行整理著录及研究。

    [4]唐元卿竟,竟通镜,镜子,镜铭中常见。此镜铭文:“日初升,月初盈,纤翳不生,肖兹万形,是曰撄宁,莹乎太清。玄(元)卿。”冯氏考证:“唐人崇奉老君,以为同姓祖。此竟用‘撄宁’字面,故疑为唐竟。末有‘元卿’二字,是竟之名乃用老子‘元之又元(按,避讳),众妙之门’之意,古镜有名金炯者,有号寿光先生者,唐司空图封镜‘容成侯’,得此又增一名矣。”(见冯云鹏:《金石索·金索六·镜鉴之属》,《续修四库全市》八九四《史部·金石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78页。)

   [5]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随着汉学的兴起,清代的传统学术研究从以求实切理为帜志,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明末清初,在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的影响下,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征不信”,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或“考据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

    考:此信提及南夷长史、汉叟邑长二印,希望得到王献唐先生指正教诲。而王献唐先生致希鲁函(1939年12月22日)称“两印均佳,南夷长史文尤稀有。”以及函中对两印进行考证(张希鲁:《西楼文选》,昭通地区行署文化局,1985年,第324、325页。)由此可知,王献唐先生致希鲁函(1939年12月22日)是此信的复函,故逆而推之,此信当作于1939年10月7日。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648891458 传真: 邮箱:pengxianhuang#163.com
地址:昆明市官渡区广福路 邮编:111000
Copyright © 2004-2024 昆明城市网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