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抗战期间昆明西山脚下的名人名宅、名单位

抗战期间昆明西山脚下的名人名宅、名单位

关键词:昆明,昆明近代史,昆明西山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昆明城市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0871.red
  • 感谢 kunmi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76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抗日战争开始后,从1938928日起,日机就开始空袭昆明,狂轰滥炸,不少单位和市民都疏散到郊区以避轰炸。西山是一座天然屏障,有了这一屏障,敌机不敢在西山脚下这一带低飞投弹和扫射,故相对安全,所以很多名人、富人都选择到这里建盖别墅或疏散房,以保全身家性命。那时我家也搬迁到西山脚下苏家村“桃园新村”,我在那里度过了几年的童年时光,上学也在高峣小学(旧址在今“升庵祠”)。19721月,笔者供职的省文艺学校(今“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也搬迁到苏家村,一住就是40多年,所以对这一带的情况十分熟悉,现将我所知道的这一带的名人名宅、名单位简介如下,以飨读者。

王少岩别墅

在老高海公路(以下简称“公路”)高峣村至碧鸡关上坡路段的东侧,系一幢两层楼的西式洋房。19503月后被划归“西南革命大学”(简称“西南革大”,下同)接管,后又交省委党校使用,现被围入省委党校高峣分部的围墙内,原建筑还在。

王少岩(1903~1995),云南省著名的爱国民族工商业家,云南腾冲人,解放前任“茂恒”商号董事长,建国后历任“云茂”纺织厂董事长、省工商联主委、“民建”昆明市委主委、省委常委、主委,“民建”中央委员、常委、省工业厅、轻工厅副厅长、省工商联名誉主席、全国工商联常委、云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等职。1995年因病逝世,享年92岁。

慈群医院

又名“慈群疗养院”,由留法医学博士范秉哲创办于1936年,原址在昆明市区东寺街西寺巷、原省府委员、建设厅长张邦翰之私宅内,里面有不少法国式的房子和宽大的花园,范秉哲亲任院长,院内设内、外、妇产、五官等科,所聘医生皆为留学欧美归国学者。抗日战争中,为躲避日机轰炸,迁至高峣,旧址在今碧鸡街道办事处之西侧靠近公路处,系租用一些农舍开诊,虽然物质条件十分简陋,但都是名医诊病,所以很受患者欢迎。笔者童年时看病、种牛痘都到那里,附近村民也获益匪浅。

范秉哲(1904~1993),河北省任丘县人,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外科专家、医学博士。

范秉哲早年毕业于中法大学,1926年考入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攻读7载,193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5年偕其法籍夫人回国,1936年创办慈群医院,1937年创办云南大学医学院,开云南教育史上第一所医学本科教育之先河,范秉哲亲任首任院长。继而又成立云大附属医院,后兼任院长,还任法国甘美医院(院址在巡津街)外科主任医师。1949年再赴法国、荷兰等国讲学。1956年应周总理之邀重回祖国,任北京市友谊医院外科主任、首都医学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名誉教授等职。期间,曾获国家卫生部科技奖,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改革开放后曾多次出访法国,曾被法国授予里昂外科学会荣誉会员,并获里昂市授予的大勋章,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993年他重回昆明故地重游,竟溘然而逝。他一生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不愧为桃李满天下的一代恩师。在高峣行医期间,他的法籍夫人不幸病故,葬于西山上。

陈古逸的“法幢精舍”

在今升庵祠对面的公路下边,紧靠公路,系一院古色古香的中式庭院,周围建有围墙,大门系两扇黑色油漆木门。童年时,我曾随父亲到这里做过客。建国后,因建盖玻璃厂宿舍,已拆除,无痕迹可寻。

陈古逸(1865~1941),名度,字古逸,别号琴禅居士,云南泸西人,清光绪进士,曾官至吏部文选司主事、云南造币厂总办、云南外交司副司长等职,晚年潜心佛学,隐居西山华亭寺,并建“法幢精舍”于高峣村。他一生精书画、篆刻,善诗文,与陈荣昌、袁嘉谷并称为“滇中三杰”,著有《泡影集》《陈古逸先生书画集》等多种。

中央防疫处

旧址在今冷水塘村武警云南总队医院内。中央防疫处原设北京,成立于19194月,后改称“北平制造所”,1937年迁至长沙,次年迁至昆明。1939年在西山高峣附近的冷水塘村完成迁地建设工作,1940年落成房屋一幢,系两层楼房,有大小房间39间,隶属国民政府中央卫生署,生产牛痘苗、狂犬疫苗、伤寒、副伤寒、霍乱、鼠疫、百日咳、流行性脊髓脑膜炎、白喉、破伤风等菌苗,以及血清和类毒素等,为抗战军民提供了大批急需医药用品。在抗日战争时期,该处以汤飞凡、巍曦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研究生产出中国第一支“盘尼西林”(系由英语音译,原文为Penicilin,建国后译为“青霉素”)用于临床,并达到了国际水平。此外,抗战期间昆明的各大小医院的很多检查项目都将标本交由该处代作试验,为诊治病情起了重要的作用。该处还成为了云大医学院、省卫生处培养人才的基地。

建国后,中央防疫处旧址先后作为省第二人民医院、公安部队医院、解放军367医院使用,现为武警云南总队医院所在地。

该处的部分建筑(如办公大楼)直至1970年代初期还保留着,作为解放军367医院的门诊大楼,今已拆除。

邃 园

邃园建于1936年,是当时的省财政厅长陆崇仁和民政厅长李培天相约在此购地建盖的别墅,位于距高峣约1公里地的冷水塘村。“邃园”由南、北两个院子组成,四周围有砖石结构的围墙,北院有两幢西式洋楼(即现在所说的1号楼和2号楼),属陆崇仁所有;南院只有1幢洋楼(即现在所说的3号楼),归李培天所有,两院间有一堵墙相隔,但为了便于两家来往,墙的中间开了一道小门,系铁门。两个院子均为独立的庭院,两家各开各的大门,大门都朝高峣方向斜开,系两扇铁门,门外有一条很短的水泥路与公路呈45°的夹角相交,陆家的大门至今仍保留,且还在继续使用,李家的大门规格、样式、方向与陆宅完全相同,因改革开放后有人在大门外的水泥路上建盖餐馆,进行了改造。今餐馆虽已停业,但大门及大门外与公路斜角相交的水泥路均已不存。现今开在中间的那扇大门及院内的小礼堂,都是建国以后修建的,并非原物。

两家宅院占地约50亩,3幢法式别墅都是奶黄色的墙,红色的瓦,均为二层楼,造型十分漂亮,内部装修豪华、精美,非常洋气,3幢洋楼都坐西朝东,背靠西山,面向滇池,整个院子的布局呈倒“山”字型,为中西结合的园林式建筑群。院内广植花木,鸟语花香,陆宅内还建有池塘、假山(用太湖石垒成)。“邃园”纯属私人别墅,建盖的目的是供两家的主人来此度假、休闲、避暑之用,抗战开始后又作为躲避日机轰炸的疏散之地。因我父亲与陆、李二位厅长有私交,曾分别带我去两家做过客、吃过饭,所以对那里的环境很熟悉。而且我和李厅长的千金(小女儿)是高峣小学的同学,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她都要和我同一截路,走到她家门口时才分手,有时她还邀请我到她家玩耍、吃饭,更加深了我对那里的印象。

抗日战争进入中后期,远征军入滇准备反攻,但为保密起见,不能入城,经省主席龙云与陆、李二位厅长协商,借用“邃园”作为远征军高级将领的临时住所。陆、李二人均系龙的心腹,凡事言听计从,况且为了抗日,哪有不允之理。据相关资料记载,卫立煌、杜聿明、戴安澜、孙立人、史迪威等几位将军都曾在此住过。笔者那时家住苏家村,到高峣上学每天要走两趟来回,只见“邃园”的围墙上安装了铁丝网,经常有高档小轿车和军用吉普车出入,两宅的大门平时紧闭,要有汽车出入时才开,门开时但见院内岗哨林立,戒备森严,成了军事禁区。有人说这里曾做过远征军司令部,有误。

抗战结束后,这两院别墅又物归原主。19503月后,被军管会征用,交给“西南革大”管理、使用,后又作为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干部病房和职工宿舍。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由外事部门接管,里面还驻有警卫部队,曾接待西哈努克、胡志明等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邃园”被开辟为高档餐馆,先叫“愚华山庄”,现名“紫园”。该园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还须简要介绍一下两家别墅的主人。

陆崇仁(1889~1951),字子安,云南巧家人,彝族,历任云南省政府委员、财政厅长、民政厅长,云南兴文、劝业银行董事长,后去香港,1951年病逝,享年62岁。

李培天(1895~1973),字子厚,云南宾川人,系省主席龙云原配夫人李培莲的二哥,他早年留学日本,曾在北京政法大学任教,回省后,先后任民政厅长、财政厅长、粮政局局长等职,1945年后居香港、美国,1949年曾应周总理之邀,回大陆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973年病逝,享年78岁。

卢浚泉别墅

在杨家村,位于公路下边,靠近滇池,系一幢砖木结构的中式庭院,瓦顶,平房,坐西朝东,院子宽大,围墙较高。1950年后先后划归“西南革大”、省委党校管理、使用,曾用作党校卫生所,笔者曾多次到那里看过病,今已拆除。

卢浚泉(1899~1979),国民党中将,彝族,字子惠,云南昭通人,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系卢汉的叔叔。曾任93军军长,抗战胜利后赴越南受降,兼任河内警备司令。1959年后任云南省政协专员、全国政协委员,19799月在昆病逝,享年80岁。

何应钦别墅

建在苏家村公路以上的山坡上,旧址在省委党校原办公大楼(今已拆除)一带,大门开在原党校印刷厂(今已搬迁)大门的位置。有卫兵站岗,不准闲人进入,别墅系一幢两层楼的西式洋房,笔者当年上学、放学都路过此处,只能远远看看。1950年后,由“西南革大”、云南省委党校先后接管、使用,后被拆除,在其原址上建盖办公大楼,只保留了一个卫兵岗亭。岗亭系乳黄色的水泥墙,屋顶呈“人”字形,红瓦(今已不存)。

何应钦(1890~1987),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系“同盟会”会员,回国后曾任云南讲武堂教务长,后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军校少将总教官,成为蒋介石的亲信。1926年参加北伐,任第一军军长兼黄埔军校教育长,1929年任陆海空军参谋长,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0年任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长,1934年授一级上将军衔,1944年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翌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后赴美任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中国政府代表。1948年回国,任国防部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1987年病逝于台北,享年97岁。

马崇六别墅

旧址在今省艺术学校至省委党校一带。主建筑系一幢两层的中式楼房(在今党校内),呈长条型,坐西朝东,系砖木结构,瓦顶,楼房有外走廊,用四根石柱相撑,外走廊的石砌平台上,可以演戏。笔者曾在那里看过抗日花灯《张小二从军》以及一些花灯传统小戏(该楼早已拆除)。马公馆的原大门和门卫房至今尚存(在省艺校范围内),大门系用铁铸的,两扇,门框用石头砌成,门房系砖木结构,瓦顶,玻璃窗,党校和艺校都曾将它作为后门使用,今已闲置,门卫房经修葺,用作艺校保安宿舍,整座公馆都有高大的石砌围墙护卫。1950年后先后划归“西南革大”、省委党校、省艺校(部分)管理、使用。

马崇六(1902~1998),字晋三,云南大理下关人,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后又赴日深造,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工兵科。1924年回国,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3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次年,晋升为全国最高的中将工兵总指挥(即工兵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工兵指挥官,远征军工兵总指挥。194265,日寇企图偷袭滇西惠通桥,关键时刻他果断指挥炸毁该桥,使形势转危为安,此后日军被阻挡在怒江西岸,直至滇西大反攻,还兼任战时工兵总指挥等职。

抗战胜利后,曾任交通部代理部长,大陆解放前夕飞赴香港。1957年旅居日本。1975年应周总理之邀回国访问。此后又应邀先后5次回国访问,为中日友好作了一些工作,曾受到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98年在家中去逝,享年96岁。

“桃园新村”疏散房

旧址紧邻马崇六别墅,在公路下边,但紧靠公路,系3位留学欧美的著名专家段纬、赵家遹、萧扬勋相约在此购地建盖的临时疏散房,因这一带种有不少桃树,故被村民称为“桃园新村”。

3家疏散房的面积、样式、规格完全相同,全部坐西朝东,平房、瓦顶,砖木结构,但客厅却向滇池方向伸出一截,建成飞檐八角亭,造型很有特点,房屋前还有一个3家共用的大院子,周围建有围墙。抗战胜利后,3家都搬回城内,房子闲置。1950年后,这3幢房子先后被“西南革大”、省委党校接管,后又交给农会,分配给村民居住。改革开放后已拆除,住户在原地基上建盖了新式楼房。

现将这3幢疏散房的原主人简介如后。

段纬(1889~1956),字黼堂,云南巍山人,白族,道路工程专家,云南交通和航空事业的开拓者。1916年考取公派赴美留学,1920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又入麻省理工学院修业,继而赴法,在法国里昂大学进修,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之后,再赴德国学飞机驾驶技术,毕业于老特飞行学校,在国外深造近10年。1925年回国返滇,先后任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前身)教授、云南航空大队大队长兼云南航空学校校长、云南道路工程学校校长、云南省公路总局技监(即总工程师)、昆明区铁路管理局副局长,194912月云南起义后任代局长。1951年调省人民政府担任顾问、参事。曾主持滇黔公路昆(明)盘(贵州盘县)的修建,还先后设计和主持修建了民国时期云南最长的公路石拱大桥——宜良汇通桥以及滇东马过河大桥。抗战初期主持抢修滇缅公路西段(从下关到畹町),担任总工程师和全线工程总指挥,9个月新修548公里的干道公路,被誉为世界公路修建史上的奇迹。此外,还参与了滇缅铁路西段的勘定、叙昆铁路的设计和滇越公路的修建。

19565月病逝于昆明,终年67岁。

赵家遹(1896~1978),字述完,云南通海人,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1922年回国。历任东陆大学教授,云南全省电话局局长、电讯局局长等职,是云南电讯、广播事业的开山者。曾参与创办云南第一座广播电台——云南无线电局广播电台,兼任台长。曾主持建成昆明市的电话和自动电话网以及全省的长途电话网。抗战期间,兼任防空情报处副处长,对抗战期间昆明的防空工作,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任昆明市邮电局副局长、昆明市官渡区人大代表等职,1978年在昆明病逝,享年82岁。

萧扬勋(1893~1964),字敬业,昆明人,早年留学日本、美国,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科、美国普渡大学无线电专业,1922年回国。历任东陆大学教授、云南电政管理局局长兼云南无线电报局局长,是云南电讯、广播事业的开山者,曾与赵述完一起创办云南第一座广播电台——云南无线电局广播电台,抗战期间兼任云南防空情报处处长,为防备日机空袭云南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任云南大学工学院院长兼教授等职。

1950年后任云南邮电管理局局长等职。1964年病逝,享年71岁。

斐存藩别墅

在苏家村公路西面靠近西山脚处,系一院典型的中式庭院,平房,系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灰色瓦顶,庭院坐西朝东,院子较宽敞,系水泥、条石铺成。1950年后由农会接管,曾作过生产队卫生院,文艺室等,笔者随单位搬迁到苏家村后,曾多次到这里看过病。改革开放后已拆除。

斐存藩(1903~1992),字子厚,云南昭通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曾参加过北伐战争,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从事政训工作。抗战期间曾担任了7年昆明市市长,并被授予中将军衔。1947年当选为国大代表、立法委员。1949年代理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云南起义后,与张群同机飞往台湾。19923月病逝于台北。

卢汉别墅——西园

位于苏家南面滇池边,距高峣约3公里,大门就在公路边,是一座法式园林别墅,大门建成巴黎凯旋门形状,进门后有一条水泥路直通海边别墅,水泥路两边植有树木,形成一条林荫道。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笔者每天清晨都在这条林荫道上慢跑,锻炼身体。别墅依水而建,都是法式洋楼,主体建筑平面呈“T”字型,内部装修(摆设)豪华、考究,十分气派。云南解放后,卢汉将该园捐献给国家,由省人民政府接待管理处使用,曾接待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来访的外国贵宾。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汉(1895~1974),原名邦汉,字永衡,云南昭通人,彝族,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1939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抗战期间任第60军军长,率部参加过台儿庄战役。之后回滇镇守滇南,防备日寇入侵,任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受命率第一方面军赴越南受降,成为抗日战争唯一在国境外接受日军投降的中国政府的代表。1946年任云南省主席,1949129率部起义。1950年后,历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全国人大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职。1974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

周培源旧居

位于山邑村(今称龙门村),距高峣约4公里。该建筑建于1925年,系省政府修建的一幢公寓,曾做过公路医院,为砖、石、木结构,瓦顶。其特点是中西式结合,坐西朝东,共有两层三开间。房屋正面廊檐建有青石砌成的4根石柱,沿屋面修成一个大晒台,下面就成为走廊。走廊前面建有一排石栏,并在每个石墩顶部都雕刻小石狮子(现已遗失),门窗皆为石砌拱卷形。西南联大周培源教授1938年末至1943年初,为躲避日机轰炸,疏散到这里,租用这座楼房居住,全家人在此住了4年多。此楼现已列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周培源(1902~1993),江苏宜兴人,是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德两国,获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中随校迁昆,任“西南联大”教授。1943年初再赴美国从事科研工作,1947年回国,任清华、北大教授、北京大学校长等职。1955年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先后兼任中科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93年病故,享年91岁。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648891458 传真: 邮箱:pengxianhuang#163.com
地址:昆明市官渡区广福路 邮编:111000
Copyright © 2004-2024 昆明城市网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